粉色视频免费高清在线观看_亚洲欧美大片_a级黄韩国免费播放_老少配maturetube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style
更多

您好:歡迎光臨締潤科技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

021-57171886


締潤科技-優秀的現代化技術型機械制造企業

TB TECHNOLOGY-Digital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verall solutions provider


24 小時服務熱線

136-2169-7038


首頁 >> 新聞中心 >>行業新聞 >> 國撥經費約8.5億元 ! "固廢資源化" 重點專項項目開始申報!
详细内容

國撥經費約8.5億元 ! "固廢資源化" 重點專項項目開始申報!

“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2018年度

項目申報指南


為貫徹黨中央《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精神和黨的十九大關于“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的部署,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要求,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地方及相關行業組織制定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實施方案。


專項面向生態文明建設與保障資源安全供給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核心原則,圍繞源頭減量—智能分類—高效轉化—清潔利用—精深加工—精準管控全技術鏈,研究適應我國固廢特征的循環利用和污染協同控制理論體系,攻克整裝成套的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形成固廢問題系統性綜合解決方案與推廣模式,建立系列集成示范基地,全面引領提升我國固廢資源化科技支撐與保障能力,促進壯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為大幅度提高我國資源利用效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保障。


本專項執行期從2018—2022年。2018年擬部署33個研究方向,國撥經費概算約8.5億元。重點針對固廢源頭減量、智能分類回收、清潔增值利用、高效安全轉化、智能精深拆解、精準管控決策,以及綜合集成示范等內容部署相關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應用示范類研究任務。


本專項以項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2018—2022年。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項目承擔單位需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和支持專項數據共享。


除指南中有特殊說明外,對于共性關鍵技術類項目,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1:1;對于應用示范類項目,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則上只支持1項,僅在申報項目評審結果相近,技術路線明顯不同時,可同時支持2項,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結合過程管理開展中期評估,根據中期評估結果,再擇優繼續支持。


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全部考核指標。除指南中有特殊說明外,每個項目下設課題數不超過6個,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10家。


應用示范類項目鼓勵在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區域開展。


本專項2018年項目申報指南如下:


1. 固廢資源化利用基礎科學問題(基礎研究類)

1.1 固廢環境資源交互屬性與風險調控基礎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固廢產生、消納及利用過程與人類活動的生態環境響應關系;研究固廢產生、儲運、處置全過程特征污染物釋放、遷移規律及環境效應;研究毒害成分阻斷原理及多元組份協同調控機理;構建固廢資源化全過程風險評估體系和綜合調控技術方法,形成固廢資源化風險調控理論基礎。


考核指標:闡明大宗固廢資源環境屬性時空分布規律與差異特征,揭示5類及以上典型大宗高危害性固廢產生及資源屬性的影響機制;建立涵蓋《國家危險廢物名錄》10大類以上危險廢物指紋特征的數據庫;建立特征污染物和毒害組份釋放、遷移和累積的定量化表征模型,估算準確率達到80%以上;提出典型特征污染物與毒害組份轉化調控及阻斷新理論,開發2~3項多組份特征污染物無害化調控新技術;形成固廢資源環境屬性判別標準與資源化全過程風險評估方法體系;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80篇以上,編制國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


2. 重污染固廢源頭減量與生態鏈接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1 磷資源清潔利用與重污染固廢源頭近零排放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中低品位磷礦非常規體系清潔反應及磷石膏源頭減量技術,研究高效分離與磷產品調控技術,開發中低品位磷礦清潔利用過程鈣硅等伴生組份協同化、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技術和產品,研發中低品位磷礦清潔利用全流程優化集成關鍵技術及核心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3套不同技術路線的中低品位磷礦磷酸清潔生產技術及裝備,其中須涵蓋非濕法生產技術,采用非濕法工藝生產磷酸過程P2O5綜合收率大于85%,濕法工藝生產磷酸過程P2O5綜合收率大于95%,重污染固廢源頭減排率大于90%(以傳統硫酸法浸取28% P2O5磷礦排放廢渣量為基準),磷資源中鈣硅等伴生組份綜合利用率大于95%;針對不同技術路線,建成2項萬噸級/年(以100% P2O5計)規模的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重污染固廢實現近零排放;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2.2 典型重金屬冶煉危廢源頭減量及全過程控制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銅冶煉、鋅冶煉行業,研究重金屬危廢非常規冶煉源頭減量技術,研究中間物料礦相調控與高效分離技術,研究廢酸凈化與循環利用技術,研究重金屬尾渣資源化利用與安全處置技術,研發冶煉過程典型重金屬危廢源頭減量及全過程控制成套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銅冶煉過程,建立1~2套經濟合理的典型重金屬冶煉危廢全過程控制成套技術,銅冶煉煙塵、渣泥等返回利用率大于95%,過程廢酸利用率大于80%,全過程危廢削減70%以上,實現尾渣利用與安全處置,建成10萬噸級/年規模的銅冶煉生產過程集成應用示范工程,實現典型危廢全過程控制和穩定運行;針對鋅冶煉過程,建立1~2套經濟合理的典型重金屬危廢源頭減量成套技術與裝備,鋅冶煉鐵渣源頭減排量大于98%,實現尾渣利用與近零排放,建成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本指南方向擬部署項目2項,針對銅冶煉和鋅冶煉行業分別部署1項。每份申報書只能選擇其中一個行業進行申報。


2.3鋼鐵行業釩鈦冶煉廢渣源頭減量與資源化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鋼鐵行業釩鈦冶煉廢渣源頭減量重大需求,研究釩鈦特色資源非常規體系反應分離過程,研究釩鈦冶煉廢渣短流程源頭減量技術,研究釩鉻等伴生組份高效分離與高值利用技術,研發尾渣大規模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成套化技術及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1~2套鋼鐵行業釩鈦冶煉廢渣源頭減量成套技術及裝備,釩鈦冶煉廢渣源頭削減70%,鈦、釩、鉻回收率大于80%,獲得3~5種釩、鈦、鉻高值化產品,全過程重金屬排放實現減量90%以上,建成2~3項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特色尾渣大規模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尾渣中有價金屬資源回收率大于75%,尾渣綜合利用率大于95%,建成10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構建固廢源頭減量—尾渣規模化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規范(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2.4鋼鐵化工多產業典型固廢耦合利用生態鏈接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大型鋼鐵、化工多產業共生園區物質代謝及轉化規律,研發產業共生大數據管理技術與應用平臺;研究多產業渣塵在線協同循環利用技術;研究不同行業典型固廢有價組份耦合提取及跨行業協同利用技術;研究多產業典型固廢耦合制備海洋工程材料、環保材料等高值化材料技術;構建經濟與環境效益突出的工業園區多產業固廢生態鏈接集成技術體系,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3套經濟合理的鋼鐵化工多產業典型廢物耦合利用成套技術,園區內典型固廢有價元素耦合提取平均轉價率大于85%,渣塵在線循環利用率大于80%,再生功能材料重金屬固化率大于98%;依托大型鋼鐵化工多產業園區,集中建設3~4條萬噸級/年規模生產示范線,園區產業間固廢循環利用率大于60%,實現穩定運行;建成固廢多產業共生利用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平臺;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示范工程建設應依托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園區;所在地政府需出具書面支持文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經費配套措施。


3. 智能化回收與分類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1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模式與智慧環衛關鍵裝備


研究內容:研究城鎮生活垃圾產生的時空分布規律和相適應的分類方法及回收模式,研制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精細分揀等智能化裝備,研發城市環衛數據采集傳輸與人工智能分類收運集成技術,開發基于物聯網、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的城鎮環衛作業智能耦合系統化平臺,開展智慧環衛全鏈條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3~4套經濟合理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形成4~5項智能化技術及裝備,覆蓋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輸運、分揀全過程,分揀準確率大于90%;建成基于物聯網移動互聯與大數據云計算的智慧環衛云平臺,形成1套及以上全鏈條成套技術與裝備,數據同步時間小于5秒、響應時間小于2秒,成套技術應用不少于3個城鎮智慧環衛項目;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3.2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典型城市再生資源回收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典型城市再生資源智能回收裝備和信息安全處理技術,研究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的回收流程智能解析技術,開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典型城市再生資源線上線下融合回收系統,研發多元數據支撐的典型城市再生資源自動識別分級和價值評估技術,開展互聯網+典型再生資源回收工程示范,研究基于數據采集監測與增值服務一體化的再生資源回收模式。


考核指標:針對不同類型城市再生資源,形成2~3臺(套)智能化回收裝備,典型再生資源圖像識別率大于90%,單臺存儲設備消磁時間小于30秒;形成1~2套互聯網+廢舊小型電子產品回收集成技術及應用示范系統,品牌手機和平板電腦自動識別準確率大于90%,上述兩類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分發規模大于1000萬臺/年,實現經濟穩定運行;

形成廢舊家用電器線上線下耦合回收集成技術及應用示范系統,系統響應時間小于2秒,試點城市大于10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建成典型再生資源回收大數據與云計算平臺,形成廢舊電子產品智能定價機制;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4. 有機固廢高效轉化利用及安全處置(共性關鍵技術類)

4.1城鎮高含固有機固廢高效制備生物燃氣技術與裝備


研究內容:研究城鎮高含固有機固廢高效制備生物燃氣過程有機物微生物強化降解與多介質傳質機理、固相殘余物生化和熱化學耦合轉化規律,研發高含固生物有機質反應器內生物強化技術、智能化分析和調控技術,研究固相反應殘余物系統內自消納資源化技術,研發耐容雜、抗干擾、連續式高固體厭氧消化反應器和監控系統,集成成套技術與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1~2套經濟合理的高含固有機固廢高效制備生物燃氣成套技術及裝備,厭氧消化反應器內物料含固率不低于25%,有機物轉化率不低于50%,液相殘余率低于40%,非惰性終端固相殘余物量低于10%,最大容雜率達到10%;建成1~2項成套技術示范工程,厭氧反應器單體規模不低于100噸/天,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4.2城鎮易腐有機固廢生物轉化與二次污染控制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城鎮易腐有機固廢生物轉化與二次污染控制過程中微生物群落與物質結構變化規律,研發易腐垃圾多組份協同降解轉化技術及裝備,研究反應過程揮發性污染物及新興污染物系統識別與深度控制技術,構建不同生物轉化模式全過程環境風險評價體系,集成成套技術與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套及以上不同技術路線的城鎮易腐有機固廢生物轉化成套技術與裝備,易腐垃圾中有機物轉化率大于70%,過程中滲瀝液實現自消納,揮發性污染物排放指標優于項目執行期結束時國家執行的相關環保標準,識別2~3種優先控制新興污染物并形成相應的關鍵控制技術;建成2項不同技術路線的成套技術示范工程,處理規模達到10萬噸/年以上,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4.3釀酒廢棄物熱化學能源化與資源化耦合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釀酒廢棄物能源化與資源化屬性及分質預處理技術,研究釀酒廢棄物熱化學能源化轉化與材料化利用耦合技術,研發轉化過程中可利用燃氣用于釀酒工藝過程的高效耦合技術,研究轉化利用過程制備土壤改良材料與釀酒工藝過程銜接技術,研制整裝成套智能化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1~2套釀酒廢棄物能源化與資源化耦合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率大于90%,可利用燃氣能源循環利用率大于95%,土壤改良材料實現100%安全利用;建成10萬噸/年釀酒廢棄物能源化與資源化耦合利用示范工程及20萬畝土壤改良材料土地利用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4.4城鎮及工業有機固廢高效熱解技術及大型化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城鎮及工業有機固廢熱解裝備大型化需求,研究有機固廢熱解過程有害物質遷移轉化規律及脫焦除硫控氮新技術,研究重金屬、二噁英、生物毒性等危害特性熱阻斷技術,研究高溫熱解氣深度凈化與高效利用技術,研究熱解殘渣安全高值化利用技術,研制新型結構大型化熱解裝備,開展成套技術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不同城鎮及工業有機固廢,形成2套經濟合理的高效熱解成套技術及裝備,減容率大于90%(濕基),熱解殘渣實現生物炭利用,特征污染物達到歐盟現行垃圾焚燒污染物排放標準(DIRECTIVE 2010)水平;針對不同集成技術,建成2項示范工程,規模達到300噸/天,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產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4.5有機固廢高效清潔穩定焚燒關鍵技術與裝備


研究內容:開發多種有機固廢協同穩定焚燒技術及裝備;研究焚燒過程參數測量和數據耦合診斷技術,開發過程智能自動優化控制系統;研究焚燒煙氣腐蝕介質鈍化和高參數余熱利用技術;研制煙氣二噁英、重金屬等多種污染物協同凈化、超低排放技術及設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不同爐型,形成2套有機固廢高效清潔穩定焚燒成套技術與裝備,焚燒煙氣余熱利用主蒸汽溫度高于430 ℃,煙氣二噁英濃度低于0.05 ng TEQ /Nm3,汞、鉛、鎘、CO等污染物指標達到歐盟現行垃圾焚燒污染物排放標準(DIRECTIVE 2010)水平;針對不同爐型,建成2項400噸/天規模以上的示范工程,其中污泥、沼渣、滲瀝液的協同處置率不低于5%,正常投用率超過90%,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4.6存余垃圾無害化處置與二次污染防治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識別存余垃圾污染與資源屬性,研究污染物與可回收物交互作用及耦合機制;研究存余垃圾穩定化預處理、可回收物清潔回收和陳腐有機物利用技術;研究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惡臭和病源微生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發高濃度滲濾液碳氮協同削減及濃縮液全量化處理技術;構建存余垃圾原位削減、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存余垃圾分選率大于90%,可回收物回收率大于95%;無機惰性廢物和陳腐有機物利用率大于95%;滲濾液(含濃縮液)實現全量化處理,鹽分去除率大于95%,腐殖質濃度大于30%;出水水質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業用水水質標準》(GB/T 19923~2005)相關指標要求,實現零排放;建成示范工程不少于3項,單體工程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規模不小于10萬噸/年,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5. 無機固廢清潔增值利用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5.1大宗低階固廢規模化制備高值礦物材料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礦業、冶金、化工、陶瓷典型行業大宗低階固廢規模化增值利用迫切需求,研究固廢低階組份物相高溫重構技術,研究固廢雜質組份快速安全分離技術與大型化裝備,研究固廢有害組份微觀結構調控屏蔽及穩定固化技術,研究固廢顆粒表面改性和界面協同設計技術,研究固廢全體量原位復合增強高性能化技術,開展系列工程示范,開發再生高值礦物材料中高端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3~5套針對不同行業的經濟合理的大宗低階固廢制備礦物材料成套技術與裝備,再生產品類型涵蓋4~6種大宗礦物材料,固廢利用率均大于90%,再生礦物材料固廢含量比大于60%,產品性能達到行業中高端標準:功能型蜂窩陶瓷體積密度大于2.58 g/cm3,孔密度30~50cpsi;環保治理材料氧化鈣含量大于70%;耐高溫材料體積密度大于2.36 g/cm3,高溫在線修補抗折強度(1400℃×0.5h)大于1.60MPa;耐沖蝕磨損材料1400℃沖蝕磨損體積沖蝕率小于0.70 mm3/g。建成3~5項萬噸級/年規模的示范工程,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修訂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應包括礦業、冶金、化工、陶瓷行業的典型大宗低階固廢利用研發內容。


5.2復雜銅基多金屬固廢協同冶煉技術與成套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復雜銅基多金屬固廢,研究協同冶煉過程多金屬遷移分配和逸出規律,研究協同清潔冶煉技術,研制冶煉過程核心部件與裝備,研究金屬銅定向分離與純化技術,研究稀貴金屬定向富集與深度分離技術,開發協同熔煉過程智能優化控制系統,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3套復雜銅基多金屬固廢協同冶煉與優化控制成套技術及裝備,單臺裝備處理能力達到10萬噸/年,氧氣噴嘴壽命大于6個月,銅綜合回收率大于98%,稀貴金屬回收率大于95%;針對不同含銅廢料,建立2項10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廢水廢氣排放指標優于項目執行期結束時國家執行的相關環保標準;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5.3難熔金屬廢料高效回收與清潔提取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航天航空、國防軍工、大型工程等領域,研究難熔金屬多元復雜廢料快速識別與分類方法,研究功能復合涂層高效剝離技術,研究高純難熔金屬器件原位快速修復技術,研制難熔合金深度除雜與冶煉提純裝備,研究噴涂及增材制造廢料選擇性分離與高效提取技術,構建難熔金屬復雜廢料高效回收與清潔提取技術體系,開展工程示范。


技術指標:難熔金屬分類檢測識別率大于95%,涂層高附加值成分回收率大于90%,難熔金屬高值殘料修復回收率大于95%,鉭、鈮回收率大于98%,鎢、鉬回收率大于98%,回收核級鋯的有效利用率大于80%;分別建成鎢鉬、鉭鈮、鋯廢料規模回收利用示范線各1條,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5.4鋰電/光伏新興無機固廢全組份循環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新能源材料生產過程,研發鋰電陶瓷固廢能源金屬溫和浸出與短流程回用技術及裝備,研究多金屬尾渣整體利用制備中高端建材技術,研究光伏生產過程硅基固廢深度解離與原位回用技術及裝備,研究硅渣尾料結構調控整體化利用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4套經濟合理的鋰電、光伏生產過程典型固廢循環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鋰電生產過程陶瓷固廢利用率大于95%,能源金屬浸出率大于90%;光伏生產過程硅基固廢綜合利用率大于95%,再生硅和高純硅產品純度分別達到3N和6N;尾渣實現100%整體利用,產品性能達到行業中高端標準,其中隔熱多孔材料筒壓強度大于1.5MPa、堆積密度小于500kg/m3,高強微晶材料抗壓強度大于600MPa、莫氏硬度大于5級;建成相應萬噸級/年示范工程2項及千噸級/年尾渣利用生產線2條,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發內容的相關技術專利及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5.5有色行業典型危廢資源化利用及安全處置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鋁冶煉、黃金冶煉、鋅冶煉典型高毒危廢,研究典型危廢毒害組份賦存規律與安全利用屬性,研究氰/氟/硫/堿等毒害組份安全解離與穩定處置技術,研發有價組份協同提取與高值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究尾渣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不同種類典型危廢,形成4~6套經濟合理的無害化利用與安全處置一體化成套技術。針對鋁冶煉行業,赤泥中游離堿含量低于1%,鋁回收率大于75%,鐵回收率大于85%,鈦回收率大于20%,全部赤泥利用率達100%;電解鋁危廢氟、氰毒害組份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實現鋁、硅等有價組份產品化高值利用,氟化鹽和碳的綜合回收利用;建成2~4項針對不同種類危廢的萬噸級/年示范工程,實現穩定運行。

針對黃金及鋅冶煉行業,氰化渣氰根脫除率達到99%,無害化率達100%,金等有價金屬回收率大于85%;鋅冶煉含硫危廢硫脫除率達到90%,單質硫回收率大于90%;建成2~4項針對不同種類危廢的萬噸級/年工程示范,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本指南方向擬部署項目2項,針對鋁冶煉、黃金及鋅冶煉擬分別部署1項,每份申報書只能選擇鋁冶煉或黃金及鋅冶煉中的1項進行申報。


5.6典型工業污泥毒害組份安全轉化與固化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制藥、造紙、制革行業典型工業污泥及典型化工精餾釜殘,研究抗生素類、可吸附有機鹵化物、重金屬等特征污染物安全轉化調控機理,研發有機毒害組份熱化學高效安全轉化及材料化、能源化利用技術,研究無機毒害組份熱化學安全固化與制備建筑材料技術,研制適合不同行業典型污泥及殘渣資源化安全利用的成套智能化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典型有害工業污泥及精餾釜殘,形成3~5套經濟合理的資源化、能源化安全利用成套技術與裝備;實現抗生素、可吸附有機鹵化物等典型有機污染物100%安全轉化,鉻類等典型無機污染物100%晶格固化與材料化;形成3~5種功能材料與建筑材料,符合國家及行業相關質量標準;針對不同行業建成3~5項3000噸/年以上的規模化示范工程,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發內容的國際、國內標準和專利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申報書應同時包含制藥、造紙、制革、化工4個行業研究和示范內容。


6. 廢舊復合材料精細回收與精深利用(共性關鍵技術類)

6.1退役動力電池異構兼容利用與智能拆解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趨勢,研究退役電池無損診斷、余能檢測方法及分級裝備;研制高離散退役電池異構兼容并網裝備;研發基于機器人的退役方形動力電池多維識選與智能轉載輸送技術;研制智能拆解與物料智能歸集成套裝備;開展工程示范,研究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鏈生態耦合模式。


考核指標:形成具備5種及以上類型電池兼容能力的分級裝備,單機分級能力大于120個/小時;形成同時接入5種及以上異構電池類型的并網儲能裝備,額定效率大于95%;形成兼容20種及以上退役方形動力電池智能拆解生產線成套裝備,電池單體拆解效率大于360個/小時、動態識選準確率大于95%、解離物料歸集準確率大于95%;建成退役動力電池MW級異構兼容規模儲能示范工程、智能拆解能力大于1萬噸/年示范工程各1項,均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退役動力電池逆向供應鏈商業化運行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6.2廢舊移動終端整機無損拆解與安全再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廢舊移動終端,研究整機及元器件圖像識別、無損檢測與評估分類方法,研制廢舊移動終端存儲介質信息安全擦除裝備,研制整機無損拆解與元器件自動化精細分選技術及裝備,研制液晶屏精密拆解與可重復利用性能自動檢測技術及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建成廢舊移動終端產品分類數據庫,覆蓋產品型號大于2萬種;形成1套及以上廢舊移動終端整機無損拆解與安全再利用集成技術及系列核心裝備;其中,信息擦除裝備清除率達100%、清除速率大于30M/秒,整機無損拆解裝備破損良率大于90%,關鍵元器件自動識別分選裝備精準率大于96%,液晶屏精密拆解裝備生產良率大于90%;建成2項示范工程,手機和平板電腦拆解總量達到2000萬臺/年,二次液晶屏再利用總量達到500萬片/年,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6.3廢舊重型裝備損傷檢測與再制造形性調控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海洋裝備、冶金裝備、掘進裝備等重點行業廢舊重型裝備,研究關鍵部件損傷演變規律、性能衰變機理與冗余可靠性評估技術,研發再制造用復合涂層材料,研究關鍵部件綠色表面處理與形性調控技術,研制智能再制造成套技術及裝備,構建再制造裝備綠色化質量保證體系,開展系列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3~4套廢舊重型裝備損傷檢測與再制造形性調控成套技術及裝備;智能檢測系統檢測精度偏離值小于5%;表面清潔裝備處理能力大于30m2/h、清洗率大于98%;包覆型金屬基復合涂層材料松裝密度大于2.0g/cm3;噴涂結合強度大于50MPa;熔覆層耐中性鹽霧腐蝕性能大于2000小時;復合鍍層結合強度大于500MPa,與新品相比,耐磨性提高3倍以上;實現典型裝備部件綜合再制造率達95%以上;建成3~4項不同行業再制造成套技術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規范(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6.4廢線路板多組份協同利用與定向分離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廢線路板整體化利用過程有機樹脂轉化分離技術原理與稀貴金屬定向分離機理;研究廢樹脂粉末協同干膜廢料復合材料化技術;研究廢線路板協同廢雜金屬清潔冶煉技術;研究廢線路板低溫裂解協同自熱回用技術;研究油氣定向捕集與高效分離技術;研究稀貴金屬循環富集與定向分離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建成3套不同技術路線的廢線路板多組份協同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復合材料制品有機廢料利用比例大于50%,通過國家環保產品認證;有機物熱解率大于98%,裂解油捕集率大于98%,溴化物脫除率大于99%,煙氣二噁英排放濃度小于0.1ngTEQ/Nm3;銅回收率大于98%,稀貴金屬回收率大于95%;建成3項不同技術路線的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6.5廢乘用車輪胎高效裂解與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廢乘用車輪胎,研究裂解過程有害元素遷移轉化和控制規律;研制連續高效裂解技術與裝備;研究裂解產品品質調控技術;研究裂解固相副產物改性制備復合材料技術;研制大型化成套裝備,開展工程示范;研究技術推廣應用商業模式及配套政策。


考核指標:形成2~3套不同技術路線、經濟合理的高效裂解與副產物綜合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廢乘用車輪胎綜合利用率大于95%,連續高效裂解裝備綜合能耗小于350千瓦時/噸,高品質產品有效收率大于75%,單臺處理能力大于30噸/天,生產過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噁英類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優于國家最新排放限值,其中關鍵排放指標:二噁英/呋喃類<0.1ngTEQ/Nm3、NOx<200mg/Nm3、SO2<55mg/Nm3、顆粒物<150mg/Nm3;

摻用裂解產物的成品輪胎性能滿足國家標準GB 9743~2007要求;建成2項不同技術路線的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發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7. 固廢全過程精準管理與決策支撐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7.1產品全生命周期識別溯源體系及績效評價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典型產品全生命周期識別、追溯、評估技術需求,研究廢舊產品回收利用社會行為,分析全生命周期減量化技術發展趨勢;針對包裝物、電器電子產品、汽車及典型部件、鉛蓄電池等典型產品,集成研發快速識別、材質檢測和傳感技術及車載計量與監控一體化技術;建立多品種全生命周期信息大數據平臺,構建生產者履責績效評價體系,開展區域集成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3~4 項經濟合理的典型產品全生命周期快速識別技術,目標產品包括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建成能支撐發布國家生產者責任延伸信用評價報告的信息數據庫及評價標準3項以上;在1~2個國家試點地區(國辦發〔2016〕99號)開展單品種示范應用;選擇1個城市開展上述4類產品集成示范應用;編制相關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技術應用推廣的商業模式。


有關說明:本項目申報內容須與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推動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任務部署和試點工作緊密結合;試點地區和集成示范城市所在地政府應出具書面支持文件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支持政策。


7.2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估與分類管控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管控需求,研究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和分級分類管理技術,開發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平臺;集成研發危險廢物全過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術;開展典型區域應用示范,研究配套技術政策。


考核指標:建立滿足業務化運行需要的風險評估技術平臺,適用于不少于5類重金屬危險廢物、3類高危害有機污染物危險廢物;形成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實現典型危險廢物全過程100%智能化可追溯;完成2個典型化工園區危險廢物全過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術應用示范,1個典型區域重點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應用示范;形成5個行業10類典型危險廢物污染控制技術規范。


有關說明:本項目申報內容須與國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推動落實《“十三五”危險廢物環境管理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任務部署緊密結合;原則上不要求提供其它經費配套。


8. 系統性解決方案研發及集成示范(應用示范類)

8.1南方新興超大城市生活垃圾集約化處置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典型南方新興超大城市,研究其城市垃圾產生特性、時空分布及處理設施優化方法;研究適應南方新興超大城市特征的垃圾精準分類減量—智能分質收集收運—資源化清潔規模利用—安全協同處置全鏈條集約化處置集成技術體系;構建匹配城市特征的垃圾集約化處置全過程物聯網監控系統和大數據管理平臺;研究提出技術集成—工程示范—政策管理一體化的生活垃圾系統化解決方案與商業化運行模式;依托南方新興超大城市,開展綜合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3套以上南方新興超大城市生活垃圾集約化處置全鏈條成套技術及裝備,建成3項以上全鏈條綜合集成示范工程,并實現經濟穩定運行,總規模達到2000噸/天以上,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大于40%,進入終端焚燒、填埋系統的垃圾量較示范工程實施前減少10%,原生垃圾實現零填埋;建成城市垃圾收運物聯網監控系統和全過程大數據管理平臺;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創新推廣模式;形成超大城市生活垃圾集約化處置綜合性解決方案,項目成果在綜合示范城市實現推廣應用,帶動新增固廢處理能力達到100萬噸/年以上。


有關說明:綜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書面支持文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經費配套措施;產學研聯合申報。


8.2東部中小城市固廢園區化協同處置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城市,研究基于物聯網的城鄉垃圾分類收集收運技術;研究園區化分質分類、協同處置、污染集中控制的集成技術;研發固廢—水—能系統耦合技術及優化調控平臺;開發固廢分類收集—智能監控收運—清潔能源化—協同處理處置的園區化系統性解決方案及運營新模式;依托典型東部中小城市,開展綜合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3~4套適合東部中小城市的園區化固廢協同處置成套技術及裝備;建成1個聯合運營的固廢綜合處置園區,典型示范工程不少于3項,單體工程協同處置固體廢物大于3類,城市垃圾分類收運的物聯網監測覆蓋率大于60%,園區內城市固廢綜合利用率大于75%,園區處理處置總規模大于50萬噸/年,實現經濟合理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創新推廣模式;形成適合于東部中小城市特征的城鄉固廢園區化協同處置綜合解決方案,在綜合示范城市實現推廣應用,帶動新增固廢處理能力達到50萬噸/年以上。


有關說明:綜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書面支持文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經費配套措施;產學研聯合申報。


8.3華南中小城市多源固廢區域化利用處置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我國華南廢線路板等再生資源集散度高的典型中小城市,研究廢線路板器件智能拆解和分選技術;研究廢線路板高效冶煉集成技術與裝備;研究多金屬綠色回收高值利用成套技術;研究園區重金屬污染跟蹤監測與防控集成技術;研究提出廢線路板、廢塑料等多源固廢區域化利用處置的系統性技術方案。依托華南地區典型中小城市,開展綜合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3套適合我國華南典型再生資源集散區域的多源固廢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和協同處置的成套技術及裝備,實現廢線路板多組分物料定向分離率大于98%;建立萬噸級/年廢線路板高效冶煉示范工程,銅回收率大于98%,稀貴金屬回收率達到95%;形成典型再生資源多元固廢區域化協同處置系統性解決方案,建成廢線路板、廢塑料等典型多源固廢區域化綜合處置示范基地1個,固廢綜合利用率大于75%,實現經濟合理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帶動新增固廢利用處置能力達到50萬噸/年以上。


有關說明:綜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書面支持文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經費配套措施;產學研聯合申報。


8.4農村廁所糞便高效資源化處理關鍵技術與示范


研究內容:以我國農村典型區域為重點,開展廁所排泄物中致病微生物、有機污染物和氮磷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機制研究;突破高濃度糞便、尿液等排泄物安全衛生收集、儲存和運輸及其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開發糞便污染物深度控制及資源化利用設備;建立涵蓋污染物環境容量、衛生技術、人居環境質量的管理體系;研究“廁所革命”成套技術和裝備的標準規范及產業化推廣模式,開展成套技術應用集成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不小于3套的廁所糞便安全衛生收集、儲存、運輸、污染物深度控制及其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與裝備。建成3個綜合示范區,示范區規模不小于1000戶。實現創新衛生公共廁所比傳統水沖公共廁所節水60%以上,實現污染物近零排放;農村戶用衛生廁所使用滿意度達到85%以上;排泄物氮、磷回收率分別達到50%以上;其他污染物無害化處理率和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1項以上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形成適合于農村地區特征的“廁所革命”綜合性解決方案,在綜合示范區推廣應用。


有關說明:綜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書面支持文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經費配套措施;產學研聯合申報。


8.5銅鉛鋅綜合冶煉基地多源固廢協同利用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銅鉛鋅大型有色金屬綜合冶煉基地,研究多源固廢資源環境屬性與過程溯源;研究銅鉛鋅冶煉系統多物料耦合利用與協同處理集成技術;研究多源固廢跨產業鏈接規模化消納技術;研究渣塵無害化及安全處置技術;開發銅鉛鋅基地固廢轉化一體化智能集成管控系統;研究提出銅鉛鋅綜合冶煉基地多源固廢協同利用解決方案,依托典型區域,開展技術集成綜合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典型銅鉛鋅綜合冶煉基地多源固廢源解析清單及物質流分析模型,形成4~5套銅鉛鋅生產過程多源固廢協同利用成套技術,集成應用于50萬噸/年規模以上大型銅鉛鋅綜合冶煉基地,建成4~5項示范工程,銅鉛回收率分別大于98%,鋅回收率大于97%,實現經濟穩定運行;開發智能管控集成系統,覆蓋90%以上的主要生產過程;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形成大型銅鉛鋅綜合冶煉基地多源固廢協同利用綜合性解決方案,在大型冶煉基地實現推廣應用,年消納固廢大于30萬噸,綜合消納率大于80%。


有關說明:綜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書面支持文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經費配套措施;由大型有色冶煉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8.6中部礦業特色產業集聚區固廢資源化利用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中部有色、陶瓷等特色產業集聚區,研究多產業固廢資源環境屬性和生態環境影響效應,研究特色礦產選冶、加工過程多源固廢中稀有稀土稀散金屬高效富集、定向分離與清潔提取技術;研究適合集聚區生態環境特征的有色尾礦、冶煉渣、陶瓷廢料等典型固廢的分質梯級利用技術;研究提出中部有色、陶瓷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多源固廢資源化利用綜合解決方案,依托典型區域,開展綜合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有色、陶瓷等特色產業固廢生態環境影響解析清單及分析模型;形成3~4套中部礦業特色產業集聚區多源固廢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及綜合性解決方案;

有色冶煉固廢利用率大于90%,稀散金屬綜合回收率大于80%,稀土總回收率大于90%,稀有金屬回收率大于85%;特色尾礦建工建材利用產品達到行業中高端標準,陶瓷制品與裝飾材料中陶瓷固廢利用比例大于90%;

建成4~5項示范工程,年消納固廢總量大于10萬噸,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項目成果在特色產業集聚區實現推廣應用,帶動新增固廢處理能力達到100萬噸/年以上。


有關說明:綜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書面支持文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經費配套措施;產學研聯合申報。


8.7西南化工冶金特色產業集聚區固廢規模利用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西南磷化工、錳冶金、鋁冶煉等特色產業集聚區,研究多產業固廢資源環境屬性和生態環境影響效應;研究磷石膏、錳渣、赤泥等典型重污染固廢源頭減量、安全處置、綜合利用的成套化集成技術與產品方案;研究集聚區特色產業多源固廢生態化協同利用成套技術;研究構建西南化工冶金特色產業集聚區固廢資源化綜合解決方案,依托典型區域,開展綜合示范。


考核指標:提出磷化工、錳冶金、鋁冶煉等特色產業固廢生態環境影響解析清單及分析模型;形成3~4套西南地區磷化工、錳冶金、鋁冶煉等特色產業多源固廢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及綜合性解決方案;建成4~5項示范工程,其中磷石膏處理示范線年處理量達到50萬噸以上,錳冶金示范工程年消納固廢10萬噸以上,鋁冶煉示范工程年消納固廢10萬噸以上,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項目成果在特色產業區實現推廣應用,帶動新增固廢處理能力達到100萬噸/年以上。


有關說明:綜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書面支持文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經費配套措施;產學研聯合申報。



聯系人:金先生

手   機:13621697038

郵   箱:jinchao@shdirun.com

地   址:上海市奉賢區浦星公路6995弄356號

電   話:021-57171886


上 海 締 潤 生 物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微信公眾號

手機端官網

技术支持: 盛鳴網絡 | 管理登录
seo seo